要把导弹产量翻四倍,不然根本没法打。这话从五角大楼传出来时,弗吉尼亚海军陆战队基地里坐着的800名美军将军估计后背都有些发凉。这些人刚从全球各个角落被紧急召回,有的人身上还带着太平洋演习场的风沙,有的人刚处理完中东的烂摊子,结果一进门,听到的就是这么一句。
会议是闭门的,高度保密,现场气氛严肃得能拧出水来。主持人开场没有多余的寒暄,上来就连续三次强调了同一个词:“中国”。这在美军内部的会议里极不寻常。整个会议期间,俄罗斯没怎么被提起,中东的冲突也成了遥远的背景音,所有人的神经都紧绷在一个方向。国防部长赫格塞思亲自坐镇,要求所有人“统一行动方向”,不许有任何个人“自由发挥”。这哪是开会,分明就是一次战前动员。更微妙的是,就在几周前,军方高层刚刚经历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震动,两位四星上将的职位在系统里短暂“降级”,虽然官方解释是技术问题,但那种紧张的气氛已经悄悄蔓延开来。将军们这次回来,不光是来听战略的,恐怕也是来掂量自己在未来棋盘上的位置。
所谓的“四倍扩产”,听起来气势汹汹,但背后藏着掩饰不住的资源焦虑。五角大楼的人自己也清楚,真要跟中国这样的对手较量,现有的军工产能根本不够。导弹、弹药、关键零部件,样样都得提速,目标是整体产出翻两番。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得很。一些导弹的关键技术部件至今还依赖几家寡头企业,而这些企业自己也缺人手、愁设备老化。有些重要零件的生产线甚至还没影子,最快也要两年后才能投产。这种慢悠悠的节奏与五角大楼设定的目标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
这两年援助乌克兰的战事早就把这个脓包挤破了。弹药生产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消耗速度,后勤部门只能满世界找补给。特朗普政府时期虽然砸了不少钱鼓励军工企业回流,重建供应链,但整个过程比想象中要慢得多。有些工厂为了招技术工人把起薪提得老高,可年轻人宁愿去送外卖、干物流也不愿意进厂。所以这个“四倍产能”更多只是一种姿态,一种必须先摆出来的姿态,不然连说服国会批钱都费劲。
装备老化是另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空军不少主力战机服役时间超过40年,一些加油机用的还是上世纪60年代的老古董。海军那边也差不多,不少舰艇排队等着维修,一等就是一年半载,战备能力可想而知。被捧上神坛的F-22能随时出任务的数量有限,维护起来又娇贵得不行;新锐的F-35毛病不断,某些型号的妥善率低得让人没眼看。
高超音速武器的发展也没那么顺。投了海量的资金,试验却屡屡失败,关键技术迟迟搞不定。眼看着中国在这方面稳步推进,美军内部的技术自信心受到了不小冲击。在国会听证会上,将军们反复强调“必须加快现代化步伐”,但怎么加快,钱从哪来,谁也说不清。预算就那么多,技术储备不足,产业链残缺不全,这些问题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解决的。
美军高层当然能感觉到这种技术代差正在被逐步抹平,尤其是在海军、导弹和无人系统这些领域。中国的模式是“闷声干大事”,不张扬,不炫耀,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这种稳健的节奏恰恰是美国现在最缺乏的。也正是这种焦虑催生了这场800名将军回国的集体动员。但问题也恰恰在这里,当一个庞大的军事体系开始被情绪左右而不是被冷静的系统评估驱动时,麻烦就来了。产能扩张、技术升级、制度改革,每一项都需要时间和耐心,可美军现在显然想把过去十年的“欠账”一口气补回来。这种急行军式的心态很可能导致战略目标模糊,内部协调混乱,最后什么都抓不住。
说到底,这场在弗吉尼亚召开的秘密会议与其说是一次针对中国的战略部署,不如说更像是美军内部的一次集体心理按摩,试图通过强化外部威胁来凝聚内部共识,重塑正在流失的战略信心。真正的较量从来不是看谁的口号喊得响,而是看谁更能沉得住气,谁的根基更扎实。这场博弈的走向恐怕就取决于这种“谁更耐得住”的战略节奏了。
盛达优配官网-实盘配资门户-全国配资网-配资网站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