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84年,朱时茂凭借主演电影《牧马人》一举成名,他作为中国电影界的代表人物,首次踏上了欧洲的土地。他未曾料到,自己那英俊的外表,竟会在日后被归类为喜剧艺术的代表,成为了一个让人捧腹的笑匠。
而这一切,还要从朱时茂与陈佩斯的相识说起。
《牧马人》剧照
被陈佩斯引入“歧途”
从欧洲访问结束后,朱时茂即刻被分配至八一电影制片厂工作,随即入住该厂设立的接待所,这段经历让他感触良多。
海外西装笔挺,仪态端庄,自我感觉颇似一个有模有样的人,然而回国后那种感觉却消失得无影无踪。八一厂的住房非常紧张,分房时必须遵循先来后到的原则,即便你是朱时茂这样的明星,又能怎样呢?无奈之下,只能耸耸肩,自嘲一番,只能先去招待所,不管好坏,先找个地方安顿下来吧。
招待所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恰似那“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整天歌声不断,盥洗间的水龙头日夜不停地哗哗作响,高跟鞋在磨石地面上敲击,发出铿锵有力的节奏,偶尔有人不小心将洗脸盆摔落在地,发出一声清脆的响声,那回音在空气中震荡,让人心惊肉跳。朱时茂住在这里,自然心情难以平静。
在1983年的那个年代,当八一电影制片厂计划将朱时茂调离时,福州军区的负责人,即司令员,杨成武他急于留住人才,却终究抵挡不住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田华的恳求与坚持,最终勉强同意。朱时茂担心事情拖延,于是以生平罕见的迅速行动,短短一周内便将行政、组织、粮油等事宜全部搞定。然而,就在这时,杨司令员却突然“变卦”,让秘书打电话通知军区文工团,要求“留住”朱时茂。但无奈木已成舟,朱时茂还是走了。
杨成武上将
在八一厂的接待处,朱时茂某日接到一通来电。通话结束后,他感到对方的声音十分熟悉:声音尖细且略带沙音,语调起伏有致,颇具韵味,啊,原来是陈佩斯。
提及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演员阵容,朱时茂当时对其中的许多人几乎一无所知;以往拍摄电影时,他总是随同厂内的剧组一同行动,而许多导演对于选用本厂演员往往持保留态度。朱时茂与陈佩斯虽未曾有过交往,然而他却对陈佩斯的表演深有体会——在《瞧这一家子》、《夕照街》等影视作品中,陈佩斯饰演的那些顽皮孩童、胡同里的年轻人,既充满生活气息又个性鲜明,个个精神抖擞、趣味盎然,无疑是他父亲陈强的化身,简直就是天生的喜剧天才。
朱时茂踏入八一厂的第一日,恰巧在前往食堂的路上偶遇了陈佩斯。他住在招待所前方那排灰扑扑、宛如鸽棚的青砖小屋中。一瞥之下,便觉此人颇具特色——赤裸上身,身穿军裤且裤腿被挽起。短发短短,目光坚定,神情冷漠而深沉,仿佛在冥想修行,旁若无人。八一电影制片厂,那是一个纯粹由军人构成的领域,即便是在严谨要求的军事营区,它也展现出了这样的风貌,确实可以说是别具一格!
陈强、陈佩斯《父与子》剧照
陈佩斯与朱时茂相遇,他的眼神微微闪烁,向朱时茂轻轻颔首。尽管只是短暂的擦肩而过,两人却宛如久别重逢的老友,这或许正是人们常说的“心有灵犀”吧!
电话刚挂不久,突然响起一阵“砰砰砰”的敲门声。朱时茂心中疑惑,不知是谁会在这个时间来找他。他打开门,竟然看到了陈佩斯!眼前的陈佩斯显得非常腼腆,与他在台上那种形象截然不同。
自那以后,陈佩斯与朱时茂的关系日益亲密,彼此间简直是一见钟情。他们坐在一起交谈时,话题总是源源不断。陈佩斯知识渊博,对各种事物都了如指掌;再加上他豪爽的性格,言谈间滔滔不绝,笑声洪亮,前俯后仰,这无疑为他增添了额外的魅力。就这样,他们开始相互碰撞,火花四溅。两人一拍即合,一触即发,一旦开始就无法停止。
自那时起,朱时茂在无意识间改变了自身的艺术航向,悄然驶向了喜剧艺术的海洋。
朱时茂、陈佩斯
实际上,若以朱时茂的资质来衡量,他似乎与喜剧无缘,因为喜剧的构建基石在于“审丑”,在于“不和谐”。从古至今,放眼世界喜剧界,又有几位大师能凭借其英俊潇洒的外表创造出滑稽与幽默呢?
朱时茂本人对此亦感困惑,以至于在许多年后的今天,他与陈佩斯的喜剧小品当他的名声在华夏大地广为流传,甚至远播海外之际,他偶尔仍会抚摸着下巴,对着镜子困惑地自问:以我的形象,究竟是如何被归类进喜剧艺术领域的呢?
朱时茂
《吃面条》掀起全国小品热
在1984年的春节文艺晚会上,朱时茂与陈佩斯携手合作,引领了我国喜剧小品的潮流,首次展现了第一个引人发笑的“笑料”——那就是小品《吃面条》。
观赏其演出:表演形式别具一格;内容创意独特;风格诙谐幽默,几近完美。一幕幕笑料接连不断,如同层层叠叠的波浪,直冲观众心扉,让人感到畅快无比。每当这个笑点被巧妙地抖出,便如同一声脆响,历久弥新。即便在如今小品佳作频出、笑星层出不穷的当下,《吃面条》依旧在笑坛熠熠生辉,让观众回味无穷,捧腹大笑。
朱时茂、陈佩斯《吃面条》
朱时茂与陈佩斯未曾料想,这一“笑料”一经抖出,便如同背负猛虎:观众对他们如同追看连载小说、系列漫画般着迷,每逢春节,若是没有他们的小品,仿佛无法圆满度过佳节。1987年,他们未出席春节联欢晚会,央视收到的针对此事的询问信竟堆积如山,装满了整整三个麻袋。
这可真是意外之喜!原来他们起初只是把演小品当作一种消遣,根本没想过它能带来什么辉煌成就。毕竟,身为知名的电影演员,他们玩这样的小把戏,不过是业余爱好,图个乐子罢了。
当时,社会上组建演出团队的风潮正兴,朱时茂与陈佩斯作为知名演员,每逢佳节,企业邀请、单位接待,他们不得不出席应酬。在这样的场合,歌手可以放声歌唱,舞者可以翩翩起舞,而曲艺演员更是得意,只需站在台上,凭借伶俐的口才,就能展示出浑身解数,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然而,在这种场合,观众对电影演员的期望最为高涨,但他们却往往显得无所适从。他们不停地朗诵,即便观众再热情,他们也只能不断地挥手、点头,面带微笑,这样的场景实在是让人感到非常尴尬。
朱时茂
1983年,黑龙江省伸出了邀请之手,陈佩斯与朱时茂被邀请参加春节文艺晚会。面对这一机会,他们俩不谋而合,共同想到了一个再熟悉不过的节目形式——“小品”。
朱时茂在早年学习表演期间,无论是日常训练、参加考试还是进行汇报,都与“小品”紧密相连。其中,不少“小品”的演出效果都相当出色。那么,为何不尝试举办一场“小品”的公演呢?
他们心中已有定见,于是这两位当时颇负盛名的明星便开始共同构思。他们回忆起众多关于报考演员的幽默故事,很快便以此为基础创作出了一部小品《考演员》。朱时茂扮演了一位正面的小生考官,而陈佩斯则以其喜剧形象生动地扮演了应考者,在“考试”环节中更是巧妙地融入了当时银幕上流行的“慢动作”……出乎意料的是,这部小品在哈尔滨一经演出便引起了轰动,反响十分热烈。
陈佩斯、朱时茂
彼时,将“小品”形式搬上舞台进行公开演出的唯有他们这一群人,朱时茂与陈佩斯的创新之举自然未能避开正在四处搜寻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节目的总导演黄一鹤的视线。黄导观看了他们的演出后,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叮嘱他们要尽快进行修改。于是,朱时茂和陈佩斯对“小品”这一事业开始高度重视。
当时,一些笑坛老将,如主持春节晚会的姜昆马季售卖“宇宙牌香烟”,王景愚品尝“鸡”味,他们纷纷竭力怂恿二人:这玩意儿相当不错,务必精心编排,力求演出精彩,争取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轰动!于是,二人便一丝不苟地反复琢磨小品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
有心人终得回报,《考演员》经过精心修改与提炼,逐渐演变为后来的《吃面条》。为了确保这个小品在强调政治立场的同时,避免显得生硬的说教,他们巧妙地在结尾处加入了点睛之笔,正是朱时茂对陈佩斯的训斥:你该做什么就去做吧!
《吃面条》作为一部喜剧小品的先驱之作,于1984年春节文艺晚会上首次登台。这种结构紧凑、幽默风趣的文艺形式迅速在众多观众中激起了热烈的反响,进而引发了持续数年、遍及全国各地的喜剧“小品热”。
《吃面条》
大明星也说出“人挪活树挪死”
1990年春天,春意盎然,万物复苏,朱时茂在人生旅途中迈出了新的征程:他正式告别了八一电影制片厂,投身于中国广播艺术团的怀抱,加入了说唱团,成为姜昆的得力助手。
谈及转业,这位当下炙手可热的大明星也提出了那句流传久远的处世箴言——人若迁移,树则枯萎。众所周知,在众人眼中,他似乎是命运的宠儿,生活的佼佼者,事事顺心,愿望得以实现,却未曾深思这句箴言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所谓“迁移”,实则是指灵活变通,另寻出路。只有审时度势适时一挪,才能步入一种“柳暗花明”的崭新境界。
朱时茂的“挪动”之举,引起了众多人的关注。大家普遍认为,以他如此出众的军人风范和阳刚形象,若是从部队的电影厂转至地方,很可能会对其艺术生涯造成不利影响。
朱时茂
朱时茂并非愚钝之辈,他对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追求。自从《牧马人》公映并获奖以来,朱时茂的名声鹊起,成为了一位知名的影星。然而,在近几年的时光里,他与陈佩斯共同演绎喜剧小品,使得他与“喜剧”二字紧密相连。如今,提及陈佩斯和朱时茂,人们往往会忍俊不禁,甚至捧腹大笑。实际上,他们作为“笑星”所拥有的价值和地位,已经远远超越了他们最初从事的行业——电影。
朱时茂深知,在众多文人墨客的观念里,电影艺术与喜剧小品被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有的被视为高雅的“阳春白雪”,有的则被认为是通俗的“下里巴人”。然而,广大观众对喜剧小品的喜爱和认可,无疑彰显了其深厚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进一步证明了喜剧小品是一片充满潜力的艺术沃土。
何去何从?朱时茂心中的天平自有其必然的倾斜度。
朱时茂
朱时茂深受喜剧的魅力吸引。多年来,他与陈佩斯不懈地追求、实践、创新。然而,喜剧小品这种类似“轻骑兵”的艺术形式,与组织严谨、流程复杂、致力于现代化大规模艺术生产的电影制片厂的工作模式,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冲突。小品表演活动频繁且覆盖面广,小品艺人的社会参与度极高,对于电影演员而言,这无疑被视为偏离正轨;同时,封闭且周期漫长的电影制作流程,也确实让他们感受到了一种压抑和束缚。
艺术创作的各个领域及其作品的演进,均离不开适宜的要素与机遇。朱时茂在深思熟虑之后,对利弊进行了全面考量,最终决定改变现状,搬迁他的创作基地。
1989年7月,转业报告被提交,未曾想此举却对朱时茂的妻子小霞产生了影响。到了1990年3月,八一电影制片厂通知朱时茂夫妇二人一同转业,并将他们安排回故乡——山东烟台福山地区定居。
朱时茂
朱时茂似乎福星高照。转业之际,恰逢姜昆复出并担任中国广播说唱团团长(陈佩斯正是在他担任首任团长时被调入的)。姜昆对人才格外赏识,而陈佩斯对朋友更是义无反顾,得知朱时茂夫妇留在京城的问题后,他们立刻四处奔走活动。
非北京地区入伍的转业军人若欲在北京就业,需经过特别批准,且所需办理的手续极为繁琐。朱时茂的审批流程涉及广播艺术团人事处向广电部(简称“广电部”)的专业干部司上报,专业干部司再将材料上报至广电部,接着广电部将材料提交给国务院军队转业干部办公室,国务院转业办再将材料上报至国家人事部。经过主管副部长的签字确认后,文件会被打印出来,然后按照相反的方向依次返回。最终,国家劳动人事部会通知国务院转业办,国务院转业办再通知解放军总政治部转业办,总政转业办再将消息传达给八一厂。如此周而复始,按照常规程序办理,不知要等到何时才能完成。
朱时茂
朱时茂凭借朱时茂的特殊批准,仅用一个多月便顺利完成了手续,连他本人都未曾预料到这一速度。当时,相关部门为了他转业留在北京大开方便之门——国务院转业办明确表示“如此人才北京理应接纳”,广电部专业干部司的经办人员更是妙语连珠:“自陈佩斯报到之日起,我们就一直期待着,朱时茂何时能来?”
朱时茂兴高采烈地踏入了中国广播艺术团的办公场所,他的妻子小霞心中同样洋溢着喜悦,她不住地称赞朱时茂“运气真好”。然而,她自己身为一名剪辑师,若离开了电影厂,恐怕真的难以维持生计,因此,她只能暂时居家待业。
朱时茂一家三口
《主角和配角》:“业余”导演一语定乾坤
观众对他们的期待愈发高涨,而朱时茂他们所承受的压力也随之增大。每当春节的脚步渐近,他们便如同面临生死关头般忧虑重重。无论是吃饭时,还是入睡时,甚至在旅途中,他们都在冥思苦想——究竟要准备一个怎样的节目,才能既迎合亿万电视观众的口味,又能在众多节目中脱颖而出,成为热门话题呢?
他们的喜剧作品多是在朱时茂的住所中酝酿而成。常常是夜深人静时才开始讨论,讨论完毕便着手编排,编排过程中不断增添细节,编排完成便开始表演,表演结束后便宣告结束,整个过程中鲜少有固定的文字剧本。
提及“侃”,实则颇为不易,它并非仅仅是喝杯啤酒、抽根烟,畅谈天地间、吹嘘幻想以排解忧愁。而是要精心打造一个生动有趣、令人耳目一新的节目。有时熬夜侃到深夜,却毫无所获,为了驱散疲惫,便投身于电子游戏机,玩着玩着,又重拾精神,重燃斗志。
陈佩斯、朱时茂
若两人交谈中情绪高涨,便会你一句我一句地争相发言,陈佩斯提出自己的看法,主张这么做那样做,而朱时茂则坚持必须那样那样,陈佩斯进而发起攻势,质疑朱时茂是否刚从厕所回来——你这包袱真是臭气熏天!朱时茂不甘示弱,回敬道,你陈佩斯的包袱才是真正的臭不可闻——赶紧去喝点水漱漱口吧!
他们二人性格都十分坚定,尽管陈佩斯平日里显得有些迷糊,但在对待作品上却一丝不苟。朱时茂更是如此,生活中的是非曲直都可以轻松应对,但一旦涉及到艺术问题,他绝不会妥协半分。
每当朱时茂与陈佩斯固执己见、情绪高涨之际,总有一位“调解者”适时介入,为紧张的矛盾注入润滑剂,使得冲突得以圆满解决。这位调解者正是朱时茂的妻子小霞。
范旭霞、朱时茂
范旭霞跟随朱时茂调入八一厂之后,她原本便立志要在电影界有所作为,并在《咱们的牛百岁》中饰演了寡妇的女儿一角,虽然戏份不多,但她的表现却颇为灵动。然而,随着朱时茂名声鹊起,频繁外出闯荡江湖,与陈佩斯如影随形,而与妻子则常年分居两地。为了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应对繁琐的家务,范旭霞经过深思熟虑,最终放弃了成为明星的梦想,转而投身于剪辑工作。
自从朱时茂与陈佩斯开启了喜剧小品之路,她的艺术潜能仿佛重获新生,焕发出第二春的活力。每当他们在家中边说边比划,她总是从晨曦到夜幕,全程陪伴,笑得前俯后仰,几乎无法呼吸,若他们感到憋闷,她也会一同感同身受。而在他们激烈争论、较真时,她自然而然地担当起裁判的角色。
小品一经排练,小霞再度担纲导演,将那两位明星调度得无所适从。他们对她深信不疑,这并非盲目的追随,亦非对权威的畏惧。毕竟,她代表着亿万电视观众,本身就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威慑力。她的面容,正是观众情绪的晴雨表。而且,每当小品排练陷入僵局,小霞那几个小小的创意总能化险为夷,令两位明星不得不由衷地敬佩。
朱时茂、陈佩斯《主角与配角》
在1990年春节的文艺晚会上,小品《主角与配角》在创作初期,始终难以迅速进入戏剧的矛盾高潮,这让朱时茂和陈佩斯感到十分苦恼。正当他们为此烦恼不已时,小霞提出了一个巧妙的建议——通过“抢衣服”这一情节来打破僵局。
(陈佩斯边上场边抢朱时茂的衣服)陈:你拿错了。朱:怎么拿错了?那个是你的!陈:那怎么是我的?朱:怎么不是你的,你是叛徒啊!陈:怎么我是叛徒?噢,这回我又叛变了?
经过调整,直截了当,寥寥数语便阐明了戏剧的矛盾点,同时点睛之笔也清晰地阐述了角色间的联系。
这位导演之所以能达到如此高超的技艺,或许与她在北京电影学院编导剪辑专业深造了两年有着密切的联系。
朱时茂、陈佩斯《主角与配角》
朱时茂与陈佩斯长期从事小品创作,习惯于广泛搜集素材,导致情节变得过于繁杂。《主角与配角》最初编写时,情节长度是现在的三倍,后半部分更是包含了大量关于演员准备角色的细节。完成编写后,他们便请“导演”审阅,这位“导演”毫不留情地挥动手势,将后半部分全部删减,“加强前半部分,后一半全部砍掉”。她认为,后半部分的情节中,没有任何一处能超越“换装”这场戏。
(两人换了服装,陈佩斯演八路军,朱时茂演叛徒,前来劝降)陈:你说,皇军让你来干什么?朱:鬼子让我给你带来两句话。陈:什么话?朱:鬼子说让你投降。陈:噢,还有呢?朱:没了,就是让你投降啊!陈:(沉吟)就没有什么好处吗?
这段戏剧表演堪称极致精彩,台词的演绎更是达到了极致——两位演员虽然能够更换角色和服装,但多年来因职业特性所塑造的心理认知却无法改变。正因如此,这出戏通过其内外、表里的冲突与不协调,制造出了强烈的喜剧效果,成为了整部小品的高潮。
陈佩斯、朱时茂《主角与配角》
起初,朱时茂与陈佩斯对删减后半段剧情感到颇为不舍,然而在演出过程中,导演的独到见解得到了充分验证,使得他们不得不心悦诚服地点头称赞,对其深感折服。
这位所谓的“导演”在小品制作过程中,不仅需要在排练阶段全力以赴,而且在演出时也需提心吊胆。喜剧小品《主角和配角》在舞台下排练时一切顺利,毫无纰漏,然而谁也没想到,在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的春节文艺晚会中,朱时茂因情绪过于激动,面部表情一变,手中的枪一挥,口中大喊:“什么人?”“砰”的一声巨响,竟然将那把老式盒子枪的皮带给崩裂开了,这可真是糟糕——枪支原本是要交给那个叛徒的,可叛徒却不愿意将枪背在身上,这样一来,小品就无法继续演出了。
小霞,这位坐在观众席的“导演”,焦急得心跳几乎要冲到喉咙,她欲喊却不敢发出声音,只能眼睁睁地等待着朱时茂在台上对着摄像机出丑。然而,朱时茂凭借他20年的舞台经验,表现得从容不迫,他一边说台词,一边熟练地接过枪带,嘴上用力,手上也用力,最终在将枪交给佩斯的前一刹那,巧妙地接好了枪带。
陈佩斯《主角与配角》
陈佩斯肩扛枪支,却因绑带长度不足,枪身不得不紧贴腋下,这样的姿势反而更加凸显了他“叛徒”形象的滑稽之处。
事后朱时茂表示:“以往无论在何处登台,我从未有过紧张情绪,然而今日,我却突然感到汗水‘唰’地涌出!”
“导演”小霞也嘘了一口气说:“真紧张啊!”
盛达优配官网-实盘配资门户-全国配资网-配资网站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